推進分享農業的路徑選擇及未來展望
近年來,分享經濟作為互聯網經濟的一種形態,席卷全球,在我國平臺企業持續增加,分享領域不斷拓展,市場規模高速增長。據******信息中心發布的《中國分享經濟發展報告2016》有關資料,2015年中國分享經濟市場規模約為19560億元。預計未來五年分享經濟年均增長速度在40%左右,到2020年分享經濟規模占GDP比重將達到10%以上。隨著農村互聯網的快速發展,分享領域也逐漸向“三農”領域滲透,在可預見的未來,分享農業作為分享經濟在農業農村發展的延伸,必將成為后現代農業的一種重要形式。
分享經濟是指個人、組織或者企業,通過互聯網平臺分享閑置實物資源或認知盈余,以及分時租賃,以低于專業性組織者的邊際成本提供服務并獲得收入的經濟現象。分享農業則是分享經濟在“三農”領域的經濟活動總和。分享農業起步雖晚,但未來將成為驅動農村經濟發展的新引擎。從目前來看,它具有以下特征:一是分享而非共享,協同生產或消費。分享農業僅是在生產和生活層面上資源使用權的有償轉讓,不涉及產權轉移。二是尊重所有權,有償讓渡使用權。分享農業倡導資源的“租”而非“買”,也就是說在不實現所有權轉移的情況下去實現使用權。三是通過互聯網平臺實現規?;б?。分享農業借助于“零邊際成本”的互聯網平臺進行信息的集散,在工具、人力、農技、土地和物流等方面,將個人的生產和消費需求匯集起來,形成規模效應,使得資源持有者與需求者之間實現動態分享。
分享可以貫穿在農業的整個產業鏈過程中,甚至可以把農業、農民和農村都貫穿進來。分享農業未來可以成為統籌城鄉發展、解決“三農”問題的重要抓手,從現有發展情況來看,分享農業已經在以下幾個方面顯露端倪:一是生產工具分享。利用互聯網平臺對于大型農機,如旋耕機、播種機、收割機、烘干機等生產工具需求方和提供方進行匹配,快速實現在線查詢和對接,提高生產工具的利用效率,為農民節本增收。二是農技知識分享。當農戶遇到種養等問題,可以通過互聯網平臺在線咨詢,平臺將問題再推送給數據庫內對應領域的專家,專家在規定時間內為農戶解答和交流互動。三是土地分享。農民將土地的位置、面積等基本信息提交到互聯網平臺,根據供需雙方的需求進行土地流轉撮合,或者平臺與農民簽訂土地使用權流轉協議獲得土地使用權,并將土地交由當地的農民合作社管理,平臺再將土地使用權分拆出售,消費者可以根據需求在網上訂購土地使用權。四是產品分享。訂單農業的一種形式,在確保質量的前提下,將植物和動物產品通過互聯網平臺進行預售,參與預售者可獲得不同的回報,可全程參與、管理、了解動植物的生長過程、收獲過程,待收獲后將產品采用郵寄、快遞等方式發給消費者,除獲得產品本身外,消費者還可以獲得免費到當地旅游和住宿的附加體驗。五是民宿分享。隨著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電子商務的發展,涌現出了客棧民宿的分享形式。通過互聯網平臺,有效匹配民宿租賃雙方的信息,并為交易完成提供信息咨詢等配套服務。